本次工坊以“推动教师从‘工具使用者’向‘智能教学设计师’转型”为核心目标,课程设置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操作性,涵盖七大核心内容:智慧课程升级路径解析、AI赋能精准教学、数字人技术课堂融合、个性化资源库建设、教学评价体系重构、跨学科教学创新及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授课专家阵容强大,福建农林大学刘学莘教授、吴旭平副教授,西南民族大学穆玉珠博士等行业领军者亲临授课,他们结合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经验、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案例,为学员提供了从理念到实操的全方位指导。
工坊期间,两位教师系统学习了智慧课程与一流课程的差异及升级方案,掌握了基于知识图谱的个性化教学资源库搭建方法;在AI赋能教学模块,深入实践了AI学情分析、教学策略优化与多元评价设计;并与同行围绕“后一流课程”时代教学创新路径展开深入研讨,分享教学经验,碰撞思想火花。
在本次工坊的核心模块——数字人技术课堂融合学习中,王烨、张晓岚两位教师沉浸式参与了从技术原理到教学落地的全流程学习与实践。该模块由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专家带队,首先从数字人技术与教学场景的适配性切入,系统讲解了数字人在打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增强课堂互动性、提升教学内容趣味性等方面的核心价值,同时结合多所高校已落地的教学案例,剖析了数字人在不同学科场景中的应用差异——例如在思政课中,可通过数字人还原历史场景、模拟人物对话,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象可感;在跨学科教学中,数字人可作为“跨学科引导者”,串联起不同学科的知识脉络,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在实战过程中,两位教师与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同行分享了实操心得,同时借鉴其他院校在数字人思政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等领域的创新做法,进一步拓宽了数字人技术在我院教学应用中的思路。
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与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积极选派教师参与高水平教育研修活动。此次两位教师参加智慧课程教学设计工坊,不仅系统掌握了AI、数字人等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更明晰了智慧课程建设的方向与路径。未来,他们将把研修所学转化为教学实践,推动智慧教学理念与技术在我院课程设计、资源建设、教学评价等环节的深度融合,助力我院培养兼具创新思维与数智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提升我院在数智时代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