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架构
    • 学院领导
    • 管理人员
    • 专任教师
    • 联系我们
  • 评估专栏
    • 政策文件
    • 评估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建设
    • 一流专业
    • 一流课程
    • 课程思政
    • 教学成果
    • 学科建设动态
    • 产学研合作
    •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 本科生培养
    • 专业设置
    • 学生风采
    • 师生互动
    • 本科招生
  • 研究生培养
    • 专业设置
    • 招生信息
    • 导师风采
    • 学生风采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科研成果
    • 社会服务
  • 党建工作
    • 组织架构
    • 党建动态
    • 党员发展
    • 规章制度
  • 学生园地
    • 活动掠影
    • 规章制度
    • 公示公告
    • 学子护航(资助)
    • 学子风采
  • 勇往职前
    • 政策解读
    • 学生问答
    • 就业信息
  • 校友之家
    • 毕业纪念册
    • 校友风采
    • 联系我们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架构
    学院领导
    管理人员
    专任教师
    联系我们
  • 评估专栏
    政策文件
    评估动态
    通知公告
  • 学科建设
    一流专业
    一流课程
    课程思政
    教学成果
    学科建设动态
    产学研合作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 本科生培养
    专业设置
    学生风采
    师生互动
    本科招生
  • 研究生培养
    专业设置
    招生信息
    导师风采
    学生风采
  • 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科研成果
    社会服务
  • 党建工作
    组织架构
    党建动态
    党员发展
    规章制度
  • 学生园地
    活动掠影
    规章制度
    公示公告
    学子护航(资助)
    学子风采
  • 勇往职前
    政策解读
    学生问答
    就业信息
  • 校友之家
    毕业纪念册
    校友风采
    联系我们

学科建设

  • 一流专业
  • 一流课程
  • 课程思政
  • 教学成果
  • 学科建设动态
  • 产学研合作
  •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学科建设
  • 一流专业
  • 一流课程
  • 课程思政
  • 教学成果
  • 学科建设动态
  • 产学研合作
  •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课程思政 » 正文

“同向同行,立德树人——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获批2022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首先,从项目研究目的上看,本项目以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为框架,明确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定位。专业课程旨在传承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课程思政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二者同向同行达到协同育人的作用。通过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期同步实现知识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最终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思政育人教学模式,助力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国际经济学》课程在我校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是经济学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项目以同向同行、立德树人为框架,基于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成员长期的教学实践,本项目课程思政研究以《国际经济学》课程为例,对项目展开研究。

一、课题研究意义

通过探索《国际经济学》课程有效的思政教学改革模式,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典范,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

实现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内容

1、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教学设计,规范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计秉承两大原则:一是保证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二是制定了思政育人为导向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文件。

从资源准备、自主学习、互动深化和巩固拓展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中国模式和中国本土经济学”,加深学生对中国现实国情和传统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学生感知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2.课程资源的建设

目前已建成丰富立体的资源库:2016年录制“精品视频公开课”用于学生课后复习,每一个视频讲解一个独立的知识点,符合学习规律; 2019年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运行的《国际经济学》慕课,目前累计选课达33256次,并被燕山大学作为校本课资源使用,获得广泛认可。2023年出版了《国际经济学》教材(第二版),是由我校胡静寅教授主编的、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经济学》(第二版)自编教材。该教材现已入选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十四五”应用型规划教材。该教材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去粗存精.在新版教材中,增加了“思政育人”的内容,在“量”上增加了中国文化内容,在“质”的选取上侧重有典型意义、能反映中国经济特色的精品内容作为思政融入点。同时,任课教师自编讲义、并编写典型“思政育人”教学案例,将它们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了该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

3.教学模式的重构

以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为依托,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重构,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思政育人”内容有机融合到《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此项教学创新改革也获得了2021年兰州财经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4.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突出启发式、翻转课堂、探究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式方法,同步实现知识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增强学生课程思政意识,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5.师资队伍的建设

本教学团队自2002年承担起全校《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任务。利用所在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获首批国家国家级一流专业和甘肃省应用经济学省级重点专业的有利背景,已经建成了一只在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6.考核方式的优化

课程建设中,不断优化考核机制,将慕课成绩纳入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以“云班课”为平台,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比重各50%的比例结构,实践证明达到了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又反映学生应用能力。

四、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融合设计

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多维度对课程思政元素梳理

中国贸易关系中构成重要角色的国家: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

以经贸关系为切入点,细分知识点所对应的思政元素。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合作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

五、教学改革的成效和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本项目不仅在学生学业预警、思政育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改革成效,而且在教学质量提升、协同研究和课程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上一条:国际经济学获批2024年甘肃省教育厅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下一条:国际商务谈判获批2024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关闭】

  • 电话(传真):0931-5252111
    Email:lzufe_guomaoxy@163.com

  • 国贸学院公众号

  • 国贸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