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学科建设|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学术研究|党建工作|学生园地|勇往职前|校友之家|下载专区
 
  热点文章
 

  快速通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详细信息
区域市场与区域贸易课程教学大纲
2014-12-03 02:16  

《区域市场与区域贸易》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区域市场与区域贸易(英文)Regional markets and trade

课程类别

专业课

课程编号

学时数

34

归属学院(部)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授课对象

贸易经济专业

完成人

万永坤

职称

副教授

审定人

赵霞

完成日期

      201310  15

 

课程简介

区域本身就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地理特性。区域市场是区域空间经济结构的一部分,而区域空间经济结构又是建立在一定的地理与经济系统之上。同时,区域的空间经济结构又奠定在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之上,不仅揭示了产业分布、配置与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也是阐明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商品交换及其场所的规模、类型、等级更加复杂化。由此可以看出,市场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劳动地域分工条件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程度是不同的;不同的区域地理条件及劳动地域分工对市场的发生、发展、变化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因而《区域市场与区域贸易》学是国际贸易科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地理学(特别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是介于国际贸易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传统经济学、外向型经济学、世界经济学等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对商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研究;经济学的大量理论、概念和知识在区域市场与区域贸易中都得到引用、应用和体现;同时,区域市场与区域贸易是地理学的分支,因而同地理学及其某些分支科学,如经济地理学、世界经济地理学、国别地理、人口地理、运输地理以及自然地理等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同时,《区域市场与区域贸易》是以各国各地区生产发展及生产力布局为基础,研究世界上各国家(包括国家集团)、各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与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区域市场与区域贸易》是外贸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今后从事外贸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理论和知识。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基本经济规律和生产布局的规律,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产分布和生产发展水平为基础,了解和研究它们不同市场的基本条件和特点,及各个市场上不同的商品结构、供求、交换、运输状况,要求牢固掌握区域市场分割形成的原因,及建立统一市场必要;区域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内容。一般掌握生产力空间布局规律,一般了解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区别及联系,吸收和借鉴国外某些成功的经验,为健全和拓展我国市场服务。

2.教学要求

1)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作业以撰写论文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2)以期末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3学时)  

本章重点及难点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模型,要求学生一般了解贸易理论,牢固掌握贸易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关于贸易的纯理论    1学时

一、古典贸易理论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三、新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 贸易与经济增长            1学时 

一、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 

二、国际贸易不利于经济增长 

三、国内区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第三节 贸易与集聚               1学时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

三、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模型和基本思想

第四节 区域市场与区域贸易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内部规模经济与经济地理 (7学时)

本章重点及难点是核心—边缘分析模型的长期与短期均衡分析,要求学生一般了解核心一边缘模型的基本逻辑,一般掌握掌握核心—边缘模型的基本思想,牢固掌握均衡分析。

第一节 核心一边缘模型的基本逻辑   2 学时

一、基本概念 

二、核心一边缘模型的基本假设 

第二节 均衡分析    3学时

一、短期均衡 

二、长期均衡 

第三节 核心一边缘模型的基本思想  2学时

第三章 市场分割的成因及影响8学时)

本章重点是区域市场分析的成因及其经济发展的影响,要求学生一般了解,一般掌握市场分割对经济的影响,牢固掌握市场分割的测度及趋势分析。

第一节 市场分割形成的原因       2学时

一、市场分割形成的历史原因 

二、区域市场分割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第三节 市场分割的测度及趋势分析     3学时

一、市场分割的测度方法 

二、市场分割的趋势分析 

三、我国现阶段市场分割的特点 

第三节 市场分割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3学时

一、扭曲价格信号 

二、阻碍区域协调发展 

三、影响价格机制的形成 

四、扭曲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四章 贸易政策、生产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6学时)

本章重点是区域贸易政策与生产转移、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单边贸易保护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一般了解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市场条件。

第一节 单边贸易保护对产品价格的影响     3学时

一、降价效应的分解 

二、降价效应的存在性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市场条件         3学时

一、局部的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

二、市场规模、比较优势与工业发展

第五章区域贸易与环境保护(6学时)

本章重点是外向型经济发展与环境包换的关系,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一般掌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策,一般了解环境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      1学时

一、环境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二、当前人类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二节外向型经济发展与环境包换的关系   3学时

一、发展外向型经济对环境的影响

二、环境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策         2学时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第六章 案例分析—东亚一体化趋势下中国农产品区域贸易关系及效应研究(4学时)

本章重点是东亚一体化趋势下中国农产品区域贸易关系及效应,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农产品竞争力分析,一般了解东亚区域效应影响及出口东亚的潜力。

第一节东亚农业生产概况  1.5学时

一、农产品范围的界定

二、东亚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贸易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农产品竞争力与竟争互补性研究   1.5学时 

一、农产品贸易竞争与互补性研究实证分析回顾 

二、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农产品竞争力与竞争互补性研究 

三、东亚区域效应影响及出口东亚的潜力分析 

第三节 结论及建议                         1学时

三、使用说明

适用专业:贸易经济

前期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

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 

考核比例:出勤10分;中期及作业20分;期末考试:60分。其中作业采取定期布置平时作业,课后可课堂完成;案例分析课后准备、课堂随机提问或分组讨论的形式完成。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主要教材

藤田昌久、克鲁格曼(2013年)《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于志达主编(2002年)《区域市场与区域贸易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张金锁、康凯(2003):《区域经济学》,天津大学出版社

2.参考文献

《世界市场地理》,袁志彦,王钟印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年。

《地理和贸易》,保罗•克鲁格曼著,张兆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