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学科建设|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学术研究|党建工作|学生园地|勇往职前|校友之家|下载专区
 
  热点文章
 

  快速通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省级重点学科 >> 正文
详细信息
2011-2015年度甘肃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4-12-02 23:41  

2011-2015年度甘肃省重点学科建设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定义 

项目名称:应用经济学

所属领域:经济学

承担项目的主要学科:区域经济学 财政学 金融学 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

二、项目已有的优势和特点

(一)项目已有的优势

1、学科结构较为合理,教学科研力量较为雄厚

我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包括了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公共财政与公共经济、金融理论与实务、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等学科方向,各学科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结构体系,经过多年发展本学科现已形成学科体系较合理、教学科研力量较为雄厚的甘肃省优势学科。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6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3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学科研人员16人,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为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2、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成果较为丰硕

我校长期以来,秉承“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支撑,学科建设为龙头,走内涵提升与规模发展相结合,专业优化与人才需求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与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路,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多方筹措学科建设经费的同时,重点扶持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

(二)项目的特色

我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发展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形成了在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公共财政与公共经济、金融理论与实务、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等五个特色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三、项目建设目标

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着眼于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强化自身基础,有效整合资源,着力抓好学术梯队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基础工作。突出重点,努力形成学科发展特色。经过努力,将本学科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应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基地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1、学科建设目标

争取在2015年成功申报并建设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实现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要进一步扩展省级重点学科方向,2015年前增加35个特色学科方向。

2、学科梯队目标

学科梯队建设方面,建设一支梯队结构合理、科研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队伍,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学科前沿动态、具有高度学术敏感性和洞察力、以及较强的科研团队组织能力的高水平学科与学术带头人队伍,学科队伍中教授和博士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较高比例。到2015年省级学术带头人增加8人,校级学术带头人1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和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分别增长70%以上。

3、科研成果目标

每年新增10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积极申报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力争每年有56项国家级项目立项,每年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总数不少于50项。取得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争取每年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不少于40篇,被SCIEIISTP检索收录文章逐年稳步增长,每年出版专著不少于2部,实现在国家级科研成果获奖的突破。

4、学科平台目标

建立国家级科研基地1个,增加省级研究中心2个。到2015年力争建成国家级研究机构1个,省级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

四、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依托本学院现有研究基础,整合各方面学术资源,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经济学研究基地,并以此基地为平台,积极申请各类科研课题,通过联合攻关,以实现重大的理论创新并积极发挥对地方政府的决策作用。

(一)学科研究方向凝练

围绕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本学科需在原有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研究特色,以形成在全省一流、西北领先、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方向。与此同时,要正确处理学科研究方向裂变与整合的关系,围绕经济学原有基础形成竞争优势,提升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发展水平。

(二)教学科研平台建设

依托学校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积极争取新的高层次研究基地,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长期稳定”的原则,拓展和新建多个融区域经济学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校内外研究基地。

(三)学科队伍建设

抓紧、抓好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中的动态性、层次性和特色性为根本,重点培养和引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努力构建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四)学术成果建设

精心组织协调学科成员,紧紧围绕学科方向开展科研立项,积极寻求学术的新的生长点,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实践活动,开展学术研究。在科研立项、课题经费、发表的专著和论文﹙检索﹚以及各类成果的获奖方面得到全面的拓展,并且具有相对持续的向高水平发展的趋势。

五、项目的标志性成果

1、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学科研团队

通过应用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科研实力和知名度,增加“国家教学名师奖”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增加3人,甘肃省“333”和“555”层次人才增加3人。每年保持有1-2名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访问,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青年教师拥有重点大学博士学位人数比例不小于70%

2、完成一批高质量、高等级的标志性科研成果

2011-2015年间,争取在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50篇,出版专著10本左右;争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0项左右,其他课题20项左右;优秀科研成果获奖数力争达到10-15项。产出一批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用成果,力争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及各项社会影响指标进入国内同学科领域前列。

3、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基地

加强校、校地、院校间的教学科研合作,整合学科研究资源,共建应用经济学教学科研基地,围绕学科发展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展开联合攻关研究,建成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应用经济学教学课件基地,促进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社会。

六、预期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通过应用经济学重点学科,实现校内教学科研资源的整合,增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实现内部挖潜的基础上,提升教学科研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我校应用经济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必会改变甘、青、宁地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推动西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科学、协调发展,为甘、青、宁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更好更快更大的贡献。

七、保障措施

1、落实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实行学科建设目标责任管理

首先,基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目标,在各二级学科制定相应的学科建设规划。包括:学科主要方向的论证,学科特色建设方案,科研规划与预期标志性成果,教学改革计划与实施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及学术梯队,学术带头人选拔引进方案,实验室建设投资计划与实施方案,学科建设软投资计划实施方案等。

其次,根据现有学科队伍的情况,将上述学科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逐一分解落实到人,并提出明确的建设质量标准和具体时间进度要求,实行目标管理。定期对学科建设目标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与进度考核。建设期结束时进行总结验收和分析评比,对高质量完成建设目标的责任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目标或完成质量不高的责任人进行处罚。

2、构筑教学科研平台,促进学科发展

积极争取新的高层次研究基地,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为应用经济学在内的多学科搭建教学及科学研究的公共平台。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长期稳定”的原则,拓展和新建多个融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校内外研究基地。此外,加快多媒体教室、实验大楼、数字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科用房、公共网络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实现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信息处理自动化,以适应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3、优化发展环境、凝聚学科创新队伍

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选拔与使用结合”的原则,通过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和环境留人”。抓紧、抓好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中的动态性、层次性和特色性为根本,重点培养和引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努力构建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4、深化体制创新、提升学科管理水平

校院两级的管理体制为学校加强对科研的宏观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今后还需继续深化体制创新,以进一步提升对学科建设的管理水平。建立各学院的二级教代会,制订学院的“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学院发展及其学科建设的方向、目标和战略步骤。继续完善校院两级的“教授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学科建设中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全面负责本学科的建设工作。

5、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科队伍

1)建设与实施学术带头人培养机制,着力开展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工作。为推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引导科研和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不断增强本学科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在本学科的规划建设期内将考虑按二级学科遴选4-5位学术水平高、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教授作为学科首席教授,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其围绕学科特色方向展开重点研究、建立广泛的社会学术联系,提高其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创造条件,使其脱颖而出,快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2)建立与实施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树立“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开放式用人理念,考虑设立校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国内外开放式选聘人才;通过建立对口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优化环境、创造条件,吸揽高层次人才来本学科任教。

3)建立与实施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学术后备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中年骨干教师前往国内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研究层次;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报考博士研究生,与其他学校联合培养博士,大幅度提高学科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修深造,尽快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实施青年教师辅导计划,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使优秀青年教师在老教授的帮助下快速成长。举办各种校内师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基本功,为他们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保证。

4)培育学术团队。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围绕学科研究方向组建学科(科研)团队,切实发挥现有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团队建设中的传帮带作用,形成研究合力,提高研究能力,增强研究方向的特色。以学术梯队建设为核心,下大力气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同时,要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定期召开师德建设经验交流会,让他们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鼓励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共同承担科研项目,通过相互交流学术成果,达到培养团队精神的目的。

6、努力提高研究水平

修订完善本学科现行的科研考核制度,加强对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加大对高层次研究项目的配套支持力度,加大对高水平、标志性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

扩大对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学术交流机制,鼓励学术梯队成员踊跃向各类学术会议提交研究论文,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各种专业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对外联系,与其他高校、学术团体合作,积极举办、承办和协办国际和国内各种专业学术会议;经常邀请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访问、讲学,开展学术交流。

7、夯实教学科研基础条件

进一步加大图书资料的采购力度。在学校统一由图书馆管理的信息资料配置体系中,与图书馆加强合作,加大本学科研究方向图书、报刊资料的建设,加大本学科各研究方向新出版书籍的购置力度;在国内文献资料购置量提高的基础上,增设电子版文献资料建设,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数据资料库;建设研究生专用资料室。

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依托学校对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完善和补充配套先进实验设备,及时补充、适时更新各类实验软件、科研分析软件、以及教学软件;加大实验室的开放程度,提高实验室的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跨学科共享、以及实验室综合利用的程度,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进一步优化互联网络资源配置,丰富网络教学研究资源。

8、多渠道筹集学科建设经费

通过申请重大课题立项,获取课题资助经费和学校的配套研究经费;通过成功申报建设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获得专项建设经费;通过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研究基地,获取来自企事业单位的经费资助;通过开展各类横向联合开发与咨询服务,获取研究经费;通过接受社会捐赠和校友资助,获取学科建设经费;通过校级重点学科立项建设、校级重大科研项目立项研究、以及学校的人才引进专项和学科建设专项支持来获取学科建设经费。

9、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

成立应用经济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学科(特别是各二级学科间)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为学科建设的整体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