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学科建设|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学术研究|党建工作|学生园地|勇往职前|校友之家|下载专区
 
  热点文章
 

  快速通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专业 >> 正文
详细信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2014-12-03 03:05  

 

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兰州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蔡文浩

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兰州商学院

部委院校□地方院校

 

 

甘肃省教育厅

二○一一年三

 

 

填 写 说 明

 

 

1.申报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3.封面中“项目编号”一栏暂不填写。

4.申报书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

 

 

 

 

 

 


一、简表

专业名称

国际经济与贸易

修业年限

4

项目编号

学位授予

门类

经济学学士

本专业设置时间

1984

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

2600

首届毕业生时间

1988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

1005

所在院系

经贸学院

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

60

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蔡文浩

出生年月

1962.7

博士

研究生

所学专业

经济学

毕业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副校长

所在学校通讯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兰州商学院

办公:0931-5252006      手机:13909499188

电子信箱

caiwh139@139.com

邮政编码

730080

学校情况

所在省市

甘肃省兰州市

学校财务部门

审核盖章

银行开户单位

兰州商学院

开户银行

建设银行拱星墩支行

银行账号

62001360019050269187


二、主要参与人员(限填10人)

姓名

学位

技术职称

承担工作

蔡文浩

博士

教授

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学科带头人,全面负责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制定、落实,并承担《国际市场营销》(双语)《国际商务谈判》(双语)等课程教学

王必达

博士

教授

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学科带头人,并承担《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

朱廷珺

博士

教授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方向学科带头人,并承担《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

杨志龙

硕士

教授

国际商务方向学科带头人,具体负责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落实,并承担《西方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

聂元贞

博士

教授

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方向学科带头人,并承担《国际贸易学》、《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

雷兴长

本科

教授

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方向学科带头人,并承担《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课程教学

于倩

硕士

副教授

承担《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国贸实验实训教学指导

管新帅

博士

副教授

承担《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

安占然

本科

副教授

承担《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等课程教学,国贸实验实训教学指导

胡静寅

博士

副教授

承担《国际经济学》、《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等课程教学,国贸实验实训教学指导

 

三、参与共建单位(指校外单位)

单位

承担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

客座教授讲座交流

中国对外经贸大学

交流学习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培养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

交流学习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培养教师

武汉大学

3人兼任武汉大学硕士生导师

甘肃省商务厅

联合建立“甘肃商务发展研究基地”,主持参与课题研究,学生实习基地

甘肃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外经处

相关人员担任本专业特邀研究员

甘肃省发改委

相关人员担任本专业特邀研究员,学生实习基地

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

经济学博士、刘用卿教授兼任本专业研究人员

甘肃物流集团

学生实训实习基地,教师培训点

中外运甘肃分公司

学生实训实习基地,教师培训点

甘肃省机械进出口公司

学生实训实践基地


四、建设目标

(一)目前的专业优势与办学特色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隶属于经贸学院,始建于1984年,至今已有20多届毕业生。作为我校资格最老、竞争力最强的专业之一,开设历史悠久,教师梯队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相对比较合理,教学效果优秀,不仅受到同行及专家的肯定,也受到学生们的赞扬和欢迎。通过多年的建设实践,经过不断的探索、优化筛选和重组,从面向西北、面向应用、面向教学的科研指导思想出发,处于西北5省区比较领先的水平。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立以来,已经培养了数千名毕业生,为国家、特别是甘肃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经过十多年建设,并基本完成了该专业的建设任务。一是教学管理更加规范;二是师资队伍结构渐趋合理;三是教师科研取得显著成就;四是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逐步提高;五是特色突出;六是实践环节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专业优势主要表现在研究方向上的内外贸合一的明显特色、地域性和国际性特色,教学梯队年轻、潜力大,几年来取得一系列具有影响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在师资队伍方面,目前本专业已经拥有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年龄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业务精良、治学严谨并富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学术队伍,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相对都比较合理。在国际经济和国际商务两个教研室的编制之下共有教师5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8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11人,在读博士11人,硕士学位者22人。在教师队伍中有1人被评为甘肃省高校跨世纪专业带头人,2人被确定评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2人被确定为甘肃省领军人才,还有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8人担任国家及省部一级学术团体常务理事或理事,3人兼任武汉大学硕士生导师。在教师队伍中,81.3%的教师来自国内外重点院校。其中45岁以下的教师占本专业教师的71.9%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本专业教师的50.0%。有42%的教师能熟练地运用外语开设专业课。在本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中,《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已经全部实行双语授课。

在科学研究方面,近5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在《国际经济合作》、《财贸经济》等高级别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近20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出版专著、教材10部;承担省部级等各类课题(含教学研究)32项(其中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课题4项,近3年来纵向科研课题经费达136.6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5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

在专业实验、实践、实训方面,始终重视学生的实验条件改善,实践、实训研究基地建设。在基础条件方面,进一步强化专业实验室建设,丰富实验室的实验项目和内容,拓展实验室功能,图书资料建设每年保持15%的投入增长。在硬件上,广开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加大投入,在图书资料存有量上由目前的7.6万册达到8.5万册,并广泛使用电子数据库和电子检索系统;在研究手段上全面实现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并在人均机时数和上网时数方面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在制度方面,培育学术传统,净化学术作风,健全和优化各项规章。在物质条件上,积极开展与省内各类企业的合作,通过研究成果换取合作与支持。目前的两个研究基地都是开放式的研究机构,除了我校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还吸收了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培训中心,经济贸易委员会外经处,发改委和商务厅等党政机关的有关人员担任特邀研究员。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经济学博士、刘用卿教授也是我们专业的研究人员。在甘肃省商务厅、甘肃省发改委以及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随着西北地区市场经济的发育,特别是近年来西部大发展战略的实施,甘肃省、兰州市发改委、经委、商务厅(局)以及有关大型企业都有相当数量的重要课题要求我们派员予以支持。学生可以直接参与这些课题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从中提高自身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一些学生写出了较高水准的调研报告,在本地有关报刊上予以发表,有的送达相关厅(局),受到了好评。注重教学实践,同政府专业对口部门及部分本省企业(甘肃省五矿、机械进出口公司)对口业务单位联系较广,积累了较丰富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的经验,这些也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商务活动、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下属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管理、国际服务贸易三个方向本科专业和国际贸易学、国际商务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近年来,随着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商务类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从2006年以来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一次性就业率分别达到90%以上;学生考研录取率达到20%左右;学士学位获得率近96%;学生累计英语四级通过率43%,六级通过率28%。从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基本理论比较扎实,综合素质比较高,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比较强,很多都已经成为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尤其199711月原国家教委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西北地区最早开办的涉外专业受到了有关专家的称赞。 

(二)建设特色专业的必要性

本专业自建立以来,紧紧把握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迅速发展的趋势和专业新的发展契机,在专业建设中十分注重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务的研究,并根据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及学院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突出了专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投入较大的研究力量,经过前期的建设,本专业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在专业梯队建设、科研成果和学术层次等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出版和发表了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项目、专著和论文,承接了多项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重大课题,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研究领域目前在西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

作为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特色的地方专门高等院校,建校50年来,全体师生一直在努力将本校建设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和决策咨询思想库。因此,反映和解决中国对外贸易的实际问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本专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也是兰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代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促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宽。因此,紧密跟踪当今世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趋势,以使专业发展更加适应国际经济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由于甘肃省地处西北经济欠发展地区,地方财政困难,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高层次人才引进较为困难。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研经费不足,国家级项目较少。第二,由于我们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贸易的重要性尚未在经济生活中完全显现出来,致使我们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成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对我校提升其自身专业建设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规划,结合西北尤其是甘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在不断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强化传统优势专业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优良、教学优秀的要求,通过建设,用35年的时间,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一方面成为达到全国同类院校先进水平,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社会公认的特色专业;一方面发挥服务于西北、甘肃地区国际经济合作的需要,达到西北地区领先,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

 

(四)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通过改革和建设,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并凝练、集成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或标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1.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注重实践,提高素质,增强适应性”的原则,打造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构建专业方向课和综合素质选修课程模块,积极探索适应学院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深化特色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少陈旧内容。作为外语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要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开展并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要围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积极作用,努力践行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使特色专业集精品课程、双语教学课程、教学名师与团队、优秀教材等教研成果于一体。

 

2.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第一核心竞争力,是增强学校办学实力,提高办学层次,保证培养合格人才和优秀人才的关键,更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特色专业建设要以“教学名师”培育为重点,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完善师德建设的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通过继续加大师资培养的力度,抓紧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和参加较高层次的专业进修,努力改善本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通过课程开发和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组,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为社会各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其成为全国相同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将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成这样一个群体:师资结构优化,学缘领域较为完整,专业带头人的知名度大;能够高质量地培养具有雄厚的现代经济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应用理论基础、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现代商业人才;在全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处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的领先水平,使得毕业生在理论素养与实践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优势。

 

3.强化特色专业教学条件建设。学院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支持特色专业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条件的建设,使其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符合特色专业的有关标准,充分满足实际教学需要。针对目前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继续加大投入,加快实验室建设力度,提高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继续加强实验教学的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中的作用;逐步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实验实习项目,逐步达到和符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关于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进一步巩固现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快建立校企联合的新的实习基地建设步伐;加强对实习基地的管理和实习质量监控,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切实发挥实习基地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撑作用。积极开展与省内各类企业的合作,通过我们的研究成果换取他们的合作与支持,争取建立起海关报关系统实验室,同时对现有的商品学实验室和商品陈列室进行更新改造,使我们成为甘肃省开展贸易实习、实验的基地。依据具体的教学目的与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同时也考虑到实验室不仅用于本科生的教学,还要用于研究生的教学,而且为了便于以后的扩展和“二次开发”,我们的建设目标是:力争建设一个专业化、多功能、可扩展性高、硬件框架优良完备的综合实验室。

 

4.注重开放办学,丰富特色专业内涵。要加强特色专业的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过程,明晰质量标准,严格质量控制。要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通力合作的有效机制,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员培训和科研合作等形成机制,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高校在地方建设中的影响力。

 

5.完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架构的基础和培养名师与教学骨干的载体。专业建设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学校规模得以拓展和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与灵魂。特色专业建设要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专业结构调整和新专业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方向,拓宽专业口径,采取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分期、分批、分级推进本专业建设。通过建设以及监督和管理,确保特色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以此带动我院整体专业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关系和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特色专业建设要继续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按照《兰州商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分期、分批、有重点地进行各项建设。同时严格按照《兰州商学院精品教材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重点抓好精品教材建设工作。通过组织专家认真评审立项,严把编写内容质量关和编写队伍质量关,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力争多出版体现特色专业的特色,深受学生欢迎的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手段新的高水平教材。

 

6.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实践教学。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使特色专业的培养模式特色鲜明,毕业生综合素质有比较优势。要建立学生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鼓励和引导特色专业的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充分选拔、吸收优秀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实践。开展特色专业学生就业指导与毕业生跟踪调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加强特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在确保较高就业率的同时,努力提高就业质量;积极开展特色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多渠道了解信息,建立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系统,提高特色专业的吸引力和社会声誉。

 

7.通过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工作。采取教学研究立项和政策激励等措施,积极组织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研究,申报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推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建立知识创新机制,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专业前沿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充分发挥基础优势,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产出创新性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使其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居全国领先地位。在大力引进人才同时,努力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在大幅度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博士学位授予点。加大对科研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提高科研课题的档次,提高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等级以及科研获奖的等级。 

 

 

 

 


五、建设方案

 

(一)建设的总体思路

力争在五年之内, 将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在西北具有一定影响并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特色表现在:“专业建设市场化,实践实训仿真化,核心课程双语化”。

“专业建设市场化”是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甘肃经济,面向西北经济,同时立足于学校的历史、文化根源,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优势。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不应该由学校单方面来制订,应该由市场由社会来共同完善。组建由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在进行充分市场需求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编制教学计划,设置相关课程,并确定具有我校特色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实训仿真化”是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实训体系的实践实训内容应做到与实际国际贸易业务一样,采用校内“仿真”的国际贸易实验室与校外由国际贸易相关企业组成的“全真”国际贸易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实践实训方式,进行国际贸易相关业务的实践实训,以培养符合一线高等实用性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研究,构建符合技术应用型、实用型高等教育特点,区别于普通院校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指导思想,改变过去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观念;其次是修订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时数,逐步提高专业技能课的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保持在6473左右。在课程体系上逐步采取以能力结构优化为核心的组合方式;第三是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计划用23年的时间,在现有基础上,建立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模拟实验室(可利用校园网络,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确保校内实验开出率,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第四,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资料,增强实践教学效果;第五,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监督与考核,逐步采取能力培养和从业能力的水平考试或资格考试相结合的方法;第六,按照与市场经济接轨的要求,走产教研一体化道路,充分发挥本专业教师的知识优势和智能优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献策献力。

“核心课程双语化”是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六门专业课程:《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英文函电》适用双语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用国际化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满足社会对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二)建设的具体措施

1.科学研究方面

建立知识创新机制,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专业前沿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充分发挥基础优势,申报并完成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产出创新性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使其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居全省领先地位。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努力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在大幅度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博士学位授予点。加大对科研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提高科研课题的档次,提高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等级以及科研获奖的等级。力争在5年内发表论文200篇以上,其中国家核心刊物50篇,出版专著5部,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15项,每年3项。科研经费累计达到200万元。规划期间,在保持历年指标递升的基础上,争取每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项以上。

 

2.人才培养方面

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通过课程开发和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组,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为社会各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其成为全国相同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在现有基础上,到2015年,我院的专任教师人数要达到65人以上,其中教授、副教授人数达到4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25人;造就一支数量充足,学历较高,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本专业的整体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占多数,这说明本专业具有很好的未来发展潜力。但同时,也需要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下大力气,使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研究能力、教学水平、外语水平、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上台阶。根据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争取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通过高级访问学者外出进修,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引进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双高”教师等办法,结合“自我培养”与“院外引进”两条路径,打造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为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商业人才”的需要,按照“拓宽专业,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成这样一个群体:师资结构优化,学缘领域较为完整,专业带头人的知名度大;能够高质量地培养具有雄厚的现代经济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应用理论基础、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现代商业人才;在全国国际贸易学专业中处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的领先水平,使得毕业生在理论素养与实践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优势。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贸易和其他国际化经营与管理活动以及相关政策研究所需的基本技能。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对于政治、历史、文化和自然科学等方面有较深刻的了解。  具备坚实的数学、经济学和统计/计量经济学基础,熟练掌握计算机及英特网的操作技能,有较强中文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在听、说、读、译五个方面均达到较高的水平,擅长书面和口头表达。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框架,并通过有系统的副(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获取多样化的专业技能。  通过听课、课堂讨论、参加研讨会及实践活动、考试、撰写论文、利用图书馆和现代化信息传播技术等多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力和决策能力。

 

3.重点实验室建设

我们要积极开展与省内各类企业的合作,通过我们的研究成果换取他们的合作与支持,争取建立起海关报关系统实验室,同时对现有的商品学实验室和商品陈列室进行更新改造,使我们成为甘肃省开展贸易实习、实训的基地。依据具体的教学目的与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同时也考虑到实验室不仅用于本科生的教学,还要用于研究生的教学,而且为了便于以后的扩展和“二次开发”,我们的建设目标是:力争建设一个专业化、多功能、可扩展性高、硬件框架优良完备的综合实验室。

1)商品学实验室

基本建设目标是: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模式。转变观念,力求实效,争取在35年时间内,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实验室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增强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几年来我们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考核与定编管理,探索切实有效的人员管理体制;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在职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建立起一支业务优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以固定人员为主、流动人员为辅的实验室工作队伍。

当前预计涉及的实验操作有:常规仪器的操作、纺织纤维的微观结构观察、商品质量变化的观察、纺织纤维的热反应与燃烧法鉴别  、塑料主要品种的鉴别、酒类的感观质量、茶叶品质的感官审评等。这类实验不仅为本专业学生在未来从事国际贸易商品检验检疫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还为现阶段学生毕业考证(报检员,报关员等)提供较好的准备。

2EDI电子数据交换实验室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即“电子数据交换”。它是一种新颖的电子贸易工具,是计算机、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相关行业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进行交换和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过程,最终实现各部门或公司与企业之间的交互。由于使用EDI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贸易过程中的纸面文件,因此又被人们通俗地称为“无纸贸易”。

在国际贸易中,商业单据数量极多,内容非常繁杂。国际贸易程序所涉及的机构或部门也很复杂,除了进出口商,还包括公路、铁路运输部门、海运或航空运输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及其报关代理机构、银行、商品检验机构以及政府机构等。另外,国际贸易还要涉及多种语言、货币、时差、贸易惯例的冲突等问题。由此带来的错误、遗漏以及货物的损失或丢失等问题很多。复杂的业务程序使国际贸易的运作效率受到许多负面的影响。

建设此实验室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本专业学生打造一个仿真的国际贸易平台,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商务与贸易流程,使学生毕业后尽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培养真正的实用型人才。该项目的建成和使用,抛去了过去教师传统、静态的书本教育形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构建仿真的实务平台进行动态教学,这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及实际操作的能力,为学生日后走上相应工作岗位、快速适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围绕本专业已形成的3个专业方向,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及专业发展趋势,确定完成本建设项目所研究的相关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建设期内,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开展研究。

1)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研究。包括合作动因(互补性分析)、合作机制、比较研究、前景分析等。

2)加入WTO后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与绿色国际贸易研究。

3)基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下的西部地区的贸易政策选择研究。

4)西部地区贸易与FDI的实证关系的研究。

5)西部地区产业研究。包括服务贸易、服务外包、农产品贸易、矿产品贸易等。

6)西部地区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政策研究。

在科学研究方面,针对专业前沿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充分发挥基础优势,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产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拥有一批以基地名义承接的研究项目和完成的研究成果,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通过课程开发和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组,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为社会各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其成为全国相同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在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方面,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步协调发展,积极为社会服务,通过承揽重大研究项目、组织重大课题攻关、产出重大研究成果、聘请实际部门工作人员作为兼职研究员或吸收其参加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派遣基地学术骨干作为实际工作部门顾问等多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经济咨询服务,成为本专业领域的服务、咨询中心,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力争成为全国知名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

 

5.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方面

在学术交流方面,通过主动承担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吸收实际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通过派出和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及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等活动,成为该领域最新科学研究的重要学术交流基地和本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中心。

通过参与制订地方研究发展规划,建立图书资料库、数据库和专业化的信息网络等措施,参与本专业领域的各类学术活动,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作用,成为本专业或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基地。积极稳妥地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建立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成为国外学者来华研究、传授和学习该领域最新科学研究的重要学术交流基地。

 

6.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方面

在运行机制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开放研究、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学院将科研体制改革,特别是科研体制创新作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关键,通过建立课题组研究人员聘任制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不断探索创新,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不断探索创新。

 

 

六、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13-20122月)

本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外出调研、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起草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方案;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学》与《世界经济》,校级精品课程《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英文函电》等六门课程;启动第一批子项目立项;教材编写计划等;组织省级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的申报;举办青年教师示范教学系列活动;制定实验班培养方案等。

 

第二阶段(20123-20132月)

在前期调研、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继续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精品课程、实训基地的建设;对第一批教改立项的子项目进行中期检查、筛选、同时启动第二批子项目立项,包括其他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建设新理念、新模式下的教学实训基地、联合企业建立教师培训基地;举办全国性的会议。

 

第三阶段(20133-20142月)

在完善前两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建设,包括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及教学实践平台建设。落实实习、实践与培训基地;加强实验室、资料室、网络平台建设;举办国家级的研讨会,初步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对第一批子项目进行结题验收,对第二批子项目进行中期筛选检查;对实验班的培养方案进行初步总结。

 

第四阶段(20143-20152月)

按照特色专业建设标准对本项目开展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紧密围绕国际经济与贸易教育的特点,总结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七、预期成果(含主要成果和特色)

(一)特色专业建设成果的总体表现

1.突出特色,专业体系设置实现调整和优化

1)全面提升专业地位。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核心,加强专业体系的建设,全面提升特色专业的质量和建设水平,真正发挥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辐射、带动和影响作用。

2)在现有专业基础上,要从西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和特点出发,重点加强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紧密相关的专业方向建设,强化建设的特色优势,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

3)继续加大调研力度,根据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情况和国内本专业发展趋势,充实研究内容,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

4)要重点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贸易体制、西部地区对外经济贸易方向的研究力度,以中欧小项目便捷基金为契机,加强国际合作。本专业还要与其他专业呼应,加强国际经济关系尤其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与我国贸易关系的研究,积极探索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国际贸易难题。

2.专业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以专业专业带头人为核心、较高学术声誉和重要学术影响的专家、教授、副教授为学术骨干,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学术队伍,形成与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能支撑专业建设、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专业学术梯队。除上述分年度建设规划外,本专业在学术队伍建设方面,需要着力抓的工作有:创造条件,引进具有国外教育背景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通过优惠政策,与国内一流的专家建立合作研究机制,培养青年教师,逐步实现青年教师的博士化,优化学术队伍;鼓励青年教师研究项目的申报与合作;与其他专业形成共识,建章立制,针对性地培训师资队伍;在专业队伍内部倡导传、帮、带,形成由学术带头人牵动、青年教师继起的专业发展态势,巩固学术队伍,保持学术特点,发扬学术专长,建设成一支既有传统优势又有创新局面的学术队伍。

3.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高

科学研究方面,合理使用特色专业建设经费,重点资助前沿项目。一是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级项目,继续以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的申报为龙头,广泛动员,科学论证,全力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软科学项目,大幅提高国家级项目立项率,使项目研究成为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切入点。二是积极开展国际横向课题的研究。由各方向负责人牵头,重点研究具有地方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国际贸易和区际贸易问题,着力解决本专业研究项目层次偏低的缺陷,力争取得国内一流的标志性成果。

4.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优化

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注重实践,提高素质,增强适应性”的原则,打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构建专业方向课和综合素质选修课程模块,积极探索适应学院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

加大研究生教育工作力度。要按照新的历史时期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具有西部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教学内容更新和教材建设,开展与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研究生“研究开拓型人才培养体系”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才培养结构和层次相对合理的格局。主要内容有: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完善,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主讲教师队伍的建设,前沿专题的选择,素质拓展方案的完善等。

针对目前我院实验实训教学的现状,继续加大投入,加快实验室建设力度,提高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继续加强实验教学的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中的作用;逐步更新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实训实习项目,逐步达到和符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关于实验实训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进一步巩固现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快建立校企联合的新的实习基地建设步伐;加强对实习基地的管理和实习质量监控,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切实发挥实习基地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撑作用。

5.学术交流水平有所提高

特色专业建设带动学术联系和学术交流。以本专业研究作为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媒介。在学术交流方面,稳定现有的学术交流渠道,继续提升学术交流水平,注重建立起专业间国际交流的渠道,依靠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积极争取国际学术交流机会。至少能够与国外有较高学术水准的2-3所大学建立起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在新的建设周期内,每年力争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6.特色基础条件建设深入

在基础条件上,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教专业研设备的投入。把国际商务综合实验室、商品学实验室等建设成为省级实验室。新建1-2个专业实验室。完善与甘肃省商务厅的合作研究基地以及甘肃省财政厅世界银行项目管理处的合作。同时,购置地区开放经济系统硬件设备。

7.以特色专业建设促进管理水平提高

根据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完善以专业学术带头人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机制,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做到责、权、利对称。特别要增强专业建设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共建意识,全方位提高专业管理水平。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起规范的专业建设经费管理和使用制度,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做到支出规范,使用方便,以这样的制度基础,激励学术梯队积极主动的参与专业建设工作。

(二)特色专业建设具体成果的量化指标

建设目标

建设成效

量化指标

教学团队

1)整体规模

2)职称结构

3)学历结构

4)学缘结构

5)领军人才

专任教师65

副教授以上教师比例60%

博士教师比例50%

力争新增博士5

力争学术带头人2-5人;

人才培养

1)本科生规模

2)研究生规模

3)课程建设

 

 

4)省部级以上教学(教材)成果奖

本科生700

硕士生200

力争国家精品课程1

力争省级精品课程新增2门,

力争校级精品课程新增3门,

力争省级以上5项、教学名师1-2

科学研究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

2)省部级科研课题

3)代表性论文

4)代表性著作

5)重要科研奖励

 

2-3

15

核心50

5

省级以上5

学术交流

1)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2)出国访问

3)教师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做报告

4)国际交流合作交流

国际学术会议2次,国内5-8

2-6人次

2-3人次

 

新增1-2

服务地方

1)参与产业调研活动

2)参与地方政府规划

3)参与企业商务规划

4)产业研究报告

每年1次,共5次。

2-4

3-6

3-5

 

 

 

 

八、学校支持与保障

 

1.学校为专业建设提供各方面的政策优惠和便利。学校各职能部门计划具体实施学校为专业建设提供的各种保障。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学院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教务处主要负责特色专业的遴选、评估、验收等有关管理工作;人事、科技、资产等职能部门要积极为特色专业建设创造条件和提供相关服务;有关教学单位切实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力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运作机制等方面,对学校其他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发挥带动、示范作用。

 

2.学校在人力资源上优先满足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学校责成有关职能部门,根据本专业专职人员流动的实际情况,核算给各院、所、系投入专业建设的专职研究人员工作期间的专职科研编制数。  

 

3.学校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文件,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同期经费的投入数额,按比例配套投入;本专业的服务性收入,特别是通过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而获得的成果转让收入,主要用于专业建设。  

 

4.学校全面开展“五名”工程建设,从名教师、名学科、名专业、名教材、名课程五个方面入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力地保障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深化。学校对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师资队伍建设给予优先保证和政策倾斜。大力支持特色专业建设点积极聘请校外知名的学者、教授,以及相关业界精英来校指导专业建设、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兼课或指导毕业设计等。

 

5.加强资金投入,确保了专业建设的资金要求。学校设立特色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根据《兰州商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学校对每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每年进行资助(不含实验设备投入),共资助三年。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经费的80%由专业负责人审批,主要用于资助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学科专业竞赛以及其他与专业建设相关的必要支出等;项目经费的20%由教务处根据年度及综合考核情况决定划拨数量,考核依据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对获得省级及以上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将按省级资助经费11的比例配套追加建设经费。

 

6.系统规划、稳步实施,建立健全了专业实验实训基础设施。任课教师应熟练地掌握本课程所开设实验实训课的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必须参加实验、实训、实习的指导工作。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特色专业负责人要特别关注实习工作,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对30岁以下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导师由教风优良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主要指导青年教师熟悉教学环节的全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7.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特色专业建设点实行专业负责人责任制。特色专业负责人经系主任推荐由学校聘任,专业任课教师经特色专业负责人推荐后聘任。系主任要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的领导,加强监督,每年至少集中组织检查一次。要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投身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性,切实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外委员的作用,为特色专业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对特色专业负责人进行年度绩效考核和建设期满的综合绩效考核。系主任组织特色专业负责人对专业任课教师进行考核。

 

8.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管理机制,优化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特色专业负责人及其所属学院向学校签订《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专业任课教师均须与特色专业负责人签订相关协议。特色专业负责人要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理清专业建设思路,切实制定和完善专业建设实施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落实相关人员责任,保证按期达到特色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

 

9.学校优先满足相关图书资料尤其是外文图书资料的订购需求。计划分批投入用于补充更新图书资料。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师资培养运行费、特色专业系列教材建设费、特色专业教师学术会议资助、专业考察与实习考察资助、专业实验室建设费、国内外期刊与图书资料、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费等支出,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经费使用效果。

 

 

九、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

(含配套经费)

金额

()

计算根据及理由

1

人才引进经费

35

计划引进5人左右,每人预计相关费用7万元,共计约35万元。

2

科研项目资助经费

25

力争国家级项目,确保省级项目,相关配套经费共计约25万元。

3

出版专著和译著资助经费

8

预计出版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专著3-4本,共计约8万元。

4

学术论文奖励经费

5

发表CSSCI级别及以上论文,学院每篇奖励1000元,预计发表50篇左右,共计5万元。

5

各种获奖奖励经费

4

省级教学及科研奖励,每人次2000元,共计20人次,约4万元。

6

举办大型学术会议费

7

每年举办1-2次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每次经费预算1万元,共计预算7万元。

7

精品课程建设经费

6

争取建设5-6门省级精品课程,每门预计配套支出1万元,共计约6万元。

8

教学改革课题资助经费

4

争取申报成功省级教改课题3-4项,每门预计配套支出约1万元,共计约4万元。

9

教材、教参出版资助经费

5

力争出版国家级教材2-3本,每本配套支出2万元,共计约5万元。

10

教学成果获奖奖励经费

4

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6-8人次,每人次奖励5000万元,预计约4万元。

11

教学案例库建设经费

7

收集相关资料,开展企业调研4万元;购买资料库约3万元。

12

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资助经费

5

研究生每人次参加学术会议赞助500元,每年20人次(在校80人),5年预计约100人次,共计5万元。

13

特色数据库(个)

10

收集相关资料,建设数据库,软硬件支出约10万元。

14

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个)

25

资料、设备、建设支出25万元。

15

甘肃省重点研究基地(个)

25

资料、设备、建设支出25万元。

16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个)

25

资料、设备、建设支出25万元。

合 计

200

经费自筹项目的经费来源

 


十、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核意见

 

(盖章)主任签字:

 

十一、学校审核意见

(盖章)学校领导签字: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95号